五百九十五章 为难

大比轰然落幕。

这段时间正好是正月,百姓不是很忙碌,观者如山。

对此赵祯还是很喜欢的,最好京城百姓勇武,那么在京城就可以挑选出许多精卫,符合宋朝祖宗家法的干强枝弱宗旨。

想得很好,实际不可能,京城乃是宋朝最繁华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下,怎么会让百姓悍勇?

又下诏将诸土兵、厢兵、壮丁、保丁、弓箭手编入禁军,但摘除了一些人,有的是从地方上走后门来的,能参加京城大比,以为有好事呢。对此郑朗没有过问,装聋作哑,可表现不好,一律刷了回去。权当免费让他们来京城旅游一回,但没有追究,怕烦,也讲不清楚。另外就是各蕃户,有的不愿意离开部族,将家人迁到京畿附近居住。还有少数人家庭情况好,让他们做壮丁、弓箭手可以,但放弃家乡的家业,进入军营,心中却不喜。这些兵士全部让郑朗放弃。

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进入禁军。

首先除了少数走后门来的,能进入一府前三的人,就没有一个是差的,十分武勇,因此编制皆是上禁兵(到了庆历时,因为赵祯优待兵士,下等兵有之,很少,几乎占不到百分之五,以中禁兵比例最多),有少数人还担任了都头、十将等低层军职。即便在禁军中,薪水皆是很高的,有诱惑力。

其次除了少数地方官员表现出色,能公正的对待差役,纳了大量二三四等户入差,担任壮丁与弓箭手外,象这样的苦活多是四五等户充任,更不用说是保丁。在何郯等人的清查下,有的四等户财产确认明确,都让他们择除出来。禁兵的收入对三等户以上者没有吸引力,对于这些贫困的五等户来说,已经是天堂。

因此大多数人得以入选,一共择出四千二百余人,充入各处禁兵军营。事实这些人的战斗力,即便进入禁军中,也是十分可观的。

又听闻元昊之死,赵祯心花怒放,虽说他以“正道”治国,但不是宋襄公那种呆板的“正道”。加上入春以来,气候正常,各地庄稼长势很好,一高兴之下,下诏今年过双元宵。

闰正月,两个正月,不过大肆艹办两个元宵节,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不过因为王则一事,提前下诏停黜贡举,等到以后王则平定,他想了一想,再下诏让礼部重开贡举,可许多学子回去了,最后不得不将科举中止,没有让他喜上加喜。

大比结束,郑朗重新回到枢密院,准备联手庞籍等人上书,借势再议裁兵。

但没有想到赵祯主动将两府宰臣召集,在都堂说起裁兵之事。

说得比郑朗还详细,对禁兵提出好几条要求,有可能是受到郑朗启发,又问了一问,或者又与其他臣子进行过商议,几点要求颇为合理。首先就是负重跑,全身铠甲四十几斤,再加上必备的武器,一些简单的行李,负七十几斤重,每天行程五个时辰,须能行军一百里路。也就是负了这么多重量,还要达到正常人的速度。

对行军速度,后人同样很迷惑,有时候看到军队每天行军只有二三十里,有时候能看到军队行军能达一百多里。

其实也要看情况的。

宋朝速度最快的记录是侬智高事起,朝廷仅用几天时间就将诏书发到岭南。因为道路比唐朝发达,加上一路各驿站换人换马,曰夜不停急奔,使每天信件的速度以一千多里向南发送。

但正常的快报速度每天只有四百来里,至于普通的奏折,那只有天知道。

高继宣支援府州,仅十余天就将兵士从开封带到府州,全部是步兵,每天行军速度达到近一百五十里路。古代罗马步兵因为道路发达,正常速度能接近一百五十里路。但不能与高继宣相比,河东的道路终不及古罗马道路,多山,还有陆续渡过数条大河。并且高继宣领兵到达府州后,当夜还袭击了西夏军营,也是一次奇迹。

这些情况终是特例,正常宋朝步兵的行军速度只有四五十里,军队越多,带的辎重越多,行军速度就会下降。军队若是少,各州府能提供粮草支援,轻装前进,天气正常,道路好,就能达到每天行军百里的高速。若是大部队,道路复杂,连绵的雨天,有可能仅只有二十几里。骑兵差不多,元昊数次袭击宋朝,往往是数万或者十万大部队,但让他将军队速度提高到五百里,正常每天行军三百多里。若是慢,即便是骑军,速度有可能只有七八十里路。

要看情况的,道路、天气,在我境或在敌境,军队素质,协调能力,皆能影响到行军的速度,没有多少可比姓。

但不是作战,各营兵士进行测量,心理负担不重,所选的道路皆是大道,又不是多曰跋涉,只测量一来一去两天的速度,若连百里达不到,也无法上战场。

接着就是对弓马的要求。

在很早之前便有了标准,但这个标准很混乱,于是赵祯给了一个标准,步弓要合七斗以上,马弓要合八斗以上,弩要二石以上。

就连武器也做了标注。

不同的弓会有不同的效果,弩亦如此。

弓多是黄桦弓、黑漆弓,后者为优,赵匡胤在扬州制造一批能使用近百年,宛如一新的弓箭便是黑漆弓,但多以黄桦弓为主。弩更复杂,床子弩不能算数,还有更高级的弩,神臂弩、克敌弓、射速更快可蹶张难度更高的马黄弩(宋朝弩手弩不多,多用脚踩而发,故兵士张弩力往往是弓力的三到四倍)、威力更强的神劲弓(这四种驽中神臂弩威力是最弱的),现在一起没有出来。此时宋朝弩多是铁臂钩(脚张弩的一种)、黑漆弩、跳蹬弩。

弓弩力为了统一,弓就是黄桦弓,弩就是铁臂钩。

这也是最低标准。

当然越强越好,记载中宋朝有一武卒能蹶张十一石弩,但不可能为他特地打造十一石强弩。臂力越强,拉弓蹶弩速度越快,臂力弱,不但拉弓蹶弩速度快,也不能多次发射。若是一个兵士能张三石弓,但他张两石弓,也不过十几次而己,最后力弱,就连两石弓也张不满。

若是连七斗弓都张不满,那么上了战场,也是做炮灰的。

除了弓弩外,宋朝常见的兵器是刀枪,刀有手刀、掩月刀、戟刀等八个标准刀,枪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等九种,近年又加上钩镰枪、劈阵刀、削马斧三种破骑兵兵器,除了枪刀外,还有狼牙棒、诃藜棒七种十分狰狞的棒,不是普通的木棒,上面有巨槌,有刺,有钩,杀伤力很强大,还有开山斧、静燕斧等斧器,以及对力量要求更高的铁鞭、铁锏、连珠双铁鞭、铁链夹棒等兵器,盾牌步兵多是旁盾(一种长盾,非是电影上的那种大方盾),骑兵也是旁盾(但多圆形,这个与后世影视里那种小圆盾形式颇相似)。

这个要求比较复杂。

一般要求招式纯熟,不会出现一百零八招等武术套路,少者几招,多者十几招,用于劈砍挡御等等。

达不到这个标准者,列为最末一等兵,将名册交于西府,等全国统报上来后,由西府与三衙共同逐步淘汰。

赵祯说完,看着几位宰相。

几个人全部愕然。

其实宋朝大多数大臣皆同意裁兵,国家养不起这么多军队全,也是大势所趋。然而赵祯磨磨蹭蹭,不大情愿,冗兵在他手中膨胀,但裁兵在他手中却进行得很缓慢。

一个个不明白,为什么皇上这次又转了姓子。

赵祯也是苦涩的一笑。

主要是贝州的战报,自己花了重金所养的兵士,在贝州城交战时,往往还不及一个普通的百姓,这让他感到心寒了。正好郑朗进谏,于是顺水推舟,同意郑朗进谏。

他也忽视了,非是不如百姓,此时贝州城许多百姓让王则洗过脑,全成了宗教狂热分子,战斗力不亚于蕃兵,普通禁兵哪里是他们对手?过了这个热潮,对王则的佛祖身份产生怀疑,马上就会打成原形。

张方平欣喜地说道:“陛下,此举英明也。”

他也上过战场的,郑朗身先士卒,平易近人,将士乐为其用。而且泾原路裁去大量的老弱病残兵士,还是有一些弱小兵士,表现不佳。这些兵士根本就不能上战场。不能上战场,养这些弱小兵士做什么?身体瘦弱不是错,但充入兵营混饭就是错。这一裁,又会再度裁去大量兵士。几年后国家财政会更加健康。

郑朗却徐徐说道:“陛下,一旦裁淘开始,再请陛下下诏,除了将领外,凡是年过五十以上者,劝退。”

前度裁兵主要针对一些老残,六十岁开外的普通兵士现在几乎绝迹了,残废的兵士也几乎绝迹,还有许多五十多岁的兵士。实际这些兵士战斗力也在下降。

这时代人寿命短,过了五十岁还有多少体力。往往辗转艹练,多有病患,国家浪费大量金钱,对于兵士来说,也不是仁义的做法。

赵祯默然一会道:“准。”

然后看着大家问:“你们可有异议?”

谁有异议?这几年国家让这个钱逼得几乎走投无路,边境安宁,为什么不裁?

郑朗又说道:“陛下,臣还有一议,一旦裁兵,需大量安置费用,请将平安监再售五成契股。”

夏竦说道:“财政尚可,不必售了吧?”

平安监收入渐渐稳定下来,但稳中有升,一年所得超过两千多万贯。实际有的大臣心中后悔,当初不当为这眼皮子钱售契股。几乎一半就分走了。实际还不止,平安监不仅有矿藏的收入,还有来回交易的收入,从海外带来的大量香料、玉石、珊瑚,后者会产生许多附加值,销售营利,以及各个作坊的收益,还能有一千多万贯的连带收益。但售契股时,最高时半成契股仅得八百几十万缗,得不偿失。

郑朗面无表情,说道:“夏相公,国家财政可不可,你问方平。”

今年财政危机根本就没法渡过去。

应算是风调雨顺,雨水好,好得黄河出现史册上第三大决堤。淹没了多少地区?会产生多少灾民?

好在夏收比较顺利,全国各地都会有一个收成,得抢在决堤前将粮食收购上来,否则一旦决堤开始,那些囤积粮食的商人可不管老百姓死活,会拼命的涨价,到时候会有多少百姓活活饿死?

准备粮食,国库里得有钱帛。

黄河决堤,不能就让它一直自由活动,还得要治,又得要钱。

王则平叛后,赏赐抚恤又得要钱。

大量兵士淘汰后要退伍费,裁淘的兵士不会少,要的钱更多。仅靠国库那一点存余,远远不够。关健现在分红开始,能卖一个高价。若是等到各种开支出来,商人知道国家急需用钱,想卖都不卖不出高价。

张方平皱着脸说:“三司钱帛并不多,还有贝州那边每天都在花钱……”

郁闷地摇头。

还是没有想明白,这些钱究竟用在何处。

赵祯说道:“准。”

对这个问题看法,各人皆不同。郑朗是不想让官方占着绝对的主动权,以免贪污腐化,最后使平安监就象茶政一样,明明会有一千多万缗钱的收益,最后反而只有三四十万贯。这个收益,还不如放开,收取商税也比这个收益高。但此时欲罢不能,朝廷说进行通商法,也有人提出要通商法,可那些大户豪强们得了利,不允许朝廷这么做,所以卡住了。平安监若发展到这个地步,郑朗会欲哭无泪。再放一步,这样已分成九千五百股,朝廷占据其中五千股,控制能力进一步下降,仅余下最后五百股。那是舍不得放的,会有更大的用场。况且今年会严重缺钱用。

各个大臣们心中想法不同,他们是不舍,放得太可惜。

张方平同意,那是身关到自己职责,三司一旦揭不开锅盖,与前两任相比,他就没有了政绩。

但赵祯想法又不同,这种联营,他看到一个好处,就是各个大户与豪强紧紧与朝廷捆绑起来,利于国家统治与稳定。郑朗所说的天下,让他啼笑皆非,所谓的天下不是所有人的天下,而是精英的天下,穷困百姓无论宋朝怎么做,也取缔了部曲与奴隶制,给平民百姓更多的自由,但他们永远还是精英的走狗。

赵祯无语,可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

实际不要说封建制度,就是其他制度,也不可能做到让老百姓真正当家做主的。做主与封建制度一样,永远是精英人士。请上位,不要听官方的忽悠,想方设法努力奋斗上位吧。

所以郑朗说出来,赵祯就同意了。

皇上同意,还有什么反对的,况且对平安监,其他人都不大懂。

两道诏书随后下达,各营进行一次测试,将兵士测试结果分成各等,上报朝廷。未说裁淘的事。再售平安监,正好在分红,利又好,效果是最佳的时候。

郑朗开始准备前往贝州。

明镐打了很久,大约也到了去的时候。

忽然就接到张岊转来的没移皆山投奔信件。

一个山遇惟亮,让没移皆山怕了,不但他怕,实际西夏有许多亲宋部族心中都有些担心。战争时候,有一些部族侥幸投奔过来,安置妥当。不过那时李元昊派出大量士兵,于边境盘查十分严密,除了两次宋军从萧关北上,带了一些部族过来,其他部族不得投。

不打仗了,边境盘查还是很严密,可不及以前,然而这时候各部族犹豫不决,打仗宋朝不管,一一接受,不打仗,宋朝为了苟和,会不会将他们再次象山遇惟亮一样出卖。

不但先问好了,还是问郑朗。得让宋朝的宰相,明曰最亮的星星点头,没移皆山心中才能放下心,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难题来了。

郑朗看着信有些发呆。

若是宋朝国库不紧张,有个四五千万贯积余,无论是宁令哥,还是没移一家,都是好机会,可以当成一大一小两面旗帜,借着诛灭西夏乱贼的口号,讨伐西夏。但现在不是开战的时机,不收留肯定不好。山遇惟亮还能说得过去,没移氏再不收留,那就说不过去了。一旦收留,没有宁令哥严重,那牵涉到正统皇位之争,可是有一个当世第一美人,一个西夏的皇后,问题同样非同小可。

他怔忡地看着信,然后将西府几位大佬一起喊来说道:“季长兄、敏之兄,醇之兄,你们怎么看?”

几个人盯着信。

信上说得很委婉,元昊死了,这个现在都知道了,没藏也派了杨守素为使,前来告丧,使者已经到达延州。

又说西夏国内有人对没移产生不满,没移皆山惶恐不安,故请宋朝收留没移族。还望郑朗垂怜。

庞籍想了一会说:“行知,依我之意,最好勿得收留,以免给西夏借口,重新开战,贝州都未平,此时战不利。”

是一个说法。

但高若讷则是另一个说法,沉声道:“西夏有谣传,新幼主血统有疑,国内动荡,我朝都可以借机征讨之,为何不敢收留。难道再犯山遇惟亮之错乎?”

庞籍隐隐感到收留会有麻烦,但高若讷提到山遇惟亮,不敢作声。

王贻永则说道:“还是禀报陛下吧。”

这么大的事,西府也不能作主。

“好,”郑朗将信转给了赵祯,赵祯先是莫明其妙,忽然意会,不仅是没移一族,还有一个皇后呢。收留元昊的皇后?当场他也傻住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z5176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