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早朝,文武百官真是一团和气。
魏王首航顺利低京,后续粮草正源源不断输运开封,开封八大官仓日夜都有粮米入项,米仓像蓄水一般一间间正在储得满满当当,官家闻讯眉开眼笑,原本对孤军奋战于闽南的军队,他的指令是稳扎稳扎,要做到进退自如,如今后顾之忧已解,他已连夜传旨,已八百里加急军情的速度,号令讨伐汉国的军队全力进攻,务必在今冬之前彻底削灭汉国。
大宋军队在闽南近一段的战斗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如今没了后顾之忧,一举踏平汉国指日可待,皇帝龙颜大悦、满心欢喜,谁会在这时候去触他霉头,说些惹他不开心的话?赵官家喜欢撇玉斧砸人,这个坏习惯满朝文武可是无人不知。。
王相之争更是隐晦,并无杨浩所预料的当着皇帝的面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场面,赵普一派的人发动了许多官员向官家敬献贺表,只是着重对魏王的功劳大加褒扬而已,而赵光义一派的人也早得了赵光义的暗示,不断强调杨浩从筹划、执行各个方面所立的功勋,突出了杨浩的功勋,自然也就弱化了赵德昭的作用。
至于一些对魏王不利的风言风语,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很巧妙地传进皇帝耳中,是不会有人不识趣地当着满场文武提出来的。赵普和赵光义两个大佬更是不曾亲自出马,派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虾兵蟹将,这一来场面更加无聊。
杨浩对这种暗战把戏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做为当事人之一,皇帝向他问起南行经历时,杨浩便也上前禀奏,皇帝面前,他自然没有说皇子坏话的可能,这一点赵光义当然理解,而赵普却认为他是被自己许诺的那张“大饼”所惑,心中自然大为满意。
而皇帝问起赵德昭时,赵德昭对杨浩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大加褒扬,看在百官眼中,却是魏王与杨院使惺惺相惜,两人都在向对方推功,更显得品德高洁,于是皆大欢喜。
一番歌功颂德之后,便要论功行赏,这时稳稳当当站在那儿的赵普方始出班,高声奏道:“陛下,魏王德昭年少睿智,机敏干练,此番南狩,已然证明了他的才干。但臣以为,魏王年轻,虽具才干,却乏历练,如今魏王已然成年,陛下应予魏王一些具体的差遣,那对魏王是大有裨益的。”
“唔,赵卿所言有理……”赵官家今天心情真的很好,他笑眯眯地抚着胡须问道:“那么,依赵卿之见,德昭该做些什么差遣合适呢?”
赵普躬身道:“皇长子贵为王爵,已至人臣之巅,封赏是谈不上的,任何官职,都是为了让魏王能够有所历练,更加不必计较高低。臣以为,虽以魏王之尊,也不必许之以高官,否则就失去了让魏王多加历练的作用了。”
赵匡胤哈哈大笑:“那是自然。”
赵普不动声色地道:“魏王此番南狩,对风土人情、地方百官,已经有所了解。陛下戎马半生,武功卓著,正所谓虎父虎子,是故,臣以为,不如就封魏王为禁军殿前司都虞候,让魏王在军事方面再有所涉猎学习,成就文武双全的一位贤王,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赵光义听了这话脸上腾地一红,红光刚刚泛上额头,刷地一下整张面皮又白了,颜色变幻之快,就如唐焰焰在普济寺时的“柳眉倒竖”一般,都是杨浩以前只有耳闻不曾见过的神奇功夫,杨浩不禁唬了一跳:“我靠,赵老二这练的甚么内功?紫霞神功么……”
难怪赵光义有这样的表情,赵普这番话一出口,朝堂上已经有许多官员露出了诡异的神色,目光在官家、相爷、晋王三者之间开始逡巡起来。一些新晋的官员不知其中缘故,还不以为然,殿前都虞候是禁军殿前司的第三把手,算得上是个高级武官,可他上边还有殿帅和副殿帅呢,赵德昭是皇子亲王,何等尊贵的身份,屈尊做个禁军都虞候有甚么了不起的?
可是朝中一些老臣,尤其是大宋立国之初就是朝中官员的人,却知道涉及王相恩怨的一桩旧事,此刻听赵普这么一说,登时勾起了他们的回忆,表情可就有点古怪了。
这桩旧事,应该算是赵普与赵光义交恶的第一个冲突。立国之初,赵匡胤把素无军功的胞弟赵光义封为了禁军殿前司都虞候,不久又把开封这个最重要的根基之地交给了他,封他为开封府尹。
赵普当时还不是宰相,却是比宰相更得赵匡胤信任的重臣,他立即上本,强烈反对,坚决要求官家做个选择:要么让赵光义做殿前都虞候,要么让他做开封府尹,武将与文臣之间,只能选其一。
赵普的理由很充分,开封府一座城池当时几乎占据着宋国一半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掌握了开封府,就是掌握了半个大宋的资源。而禁军殿前司呢?当时的禁军分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并称二司,其中侍卫亲军司统领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殿前司统领殿前诸班以及马步诸军。殿前司和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并称为三衙,三者之中最核心的京都拱卫力量就是殿前司。
赵光义掌握了这两支力量那还得了?就算他是皇帝的亲兄弟也不行!赵普犯颜直谏,据理力争,最后到底让赵匡胤收回成命,把赵光义禁军殿前司都虞候的头衔给撸了下来,从那以后,赵光义再也没有机会沾禁军的边。
当时的赵光义血气方刚,年轻识浅,在禁军中还没有培植出自己的亲信,如今费尽心思,也只能和禁军一些中下级官员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而已,这都是拜赵普所赐啊。现如今赵普却主动建议让魏王担当这个军职,这是什么意思?这简直是当众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可是赵普说的冠冕堂皇,赵光义又不便反驳,甚至不方便让自己的人出面反驳,那一来就算赵德昭做不成殿前都虞候,也难保不会引起官家对他的警觉,未免得不偿失。赵光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恨深深压在心头。
赵光义没有表态,他这一派的人虽不出面附合,自然也不便出面反对,赵匡胤却似乎完全不曾记起这桩旧事,他缓缓扫视了群臣一眼,捋须沉思片刻,点头道:“好,那朕就封德昭为禁军殿前司都虞候,让他去学学行伍中的本领吧。”
赵普听了,嘴角便悄然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这不过是一个试探而已,现在,他自信已经明白了官家的心意,那么他就可以从容布置下一步棋了。
赵匡胤提起精神,又道:“此番顺利解决了开封粮荒,南衙院使杨浩,功不可没,亦当嘉奖。论功行赏,诸位爱卿以为,应该对杨院使加封何职啊。”
杨浩精神一振,腰杆儿悄悄挺直起来,赵匡胤话音刚落,刚刚归班的赵普和赵光义就不约而同地闪身出班,二人对视一眼,已经占据上风的赵普微微一笑,故作姿态地道:“赵大人,请。”
赵普是宰相,百官之长,赵光义在公开场合一向以谦卑的态度示人,如何能与之争,只得拱手谦谢道:“赵相公先请。”
赵普已然归位,含笑又向他做了个揖让的动作,赵光义这才深吸口气,缓步上前,向赵匡胤躬身施礼,说道:“杨院使本出身行伍,曾奉陛下所命,率三千虎贲,护卫五万黎民西迁于宋境。在芦岭知府任上,又曾出兵剿灭犯境羌人,于武功一道实有所长。
然杨院使自得官家赏识,入朝为官以来,虽官封右武大夫、和州防御,做的却一直是文官之事。如今杨浩与魏王德昭做为钦差正副使节,南巡于江淮,共赴国难,解此大围,于朝廷上立下了大功,彼此之间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臣以为,如今魏王既受封为殿前都虞候,不如……把杨浩也调入禁军殿前司,不知官家以为如何?”
赵匡胤听了眉头微微蹙了一下,赵普注意到了赵匡胤不经意的一蹙,不禁微微一笑,出班奏道:“官家,臣有异议。”
“哦?”赵匡胤松了口气,欣然道:“你有何异议,讲来。”
赵普道:“官家,禁军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不缺一个杨浩。然而,朝廷中一个紧要的衙门如今却急需干练之才补充,既如此,何必置此贤才于禁军之中,而使用人之处无大才可用呢?”
赵匡胤忙道:“赵卿,你说的是……”
赵普拱手道:“官家,一国都城,朝廷根本,存粮难以为续,竟然迟至今日才能发觉,楚昭辅责无旁贷,定然是要去职的。如此一来,三司使衙门可没有一个得力的官员了,臣身为宰执,对此甚是忧虑,臣以为,可以把罗公明调回京来,让他将功补过,担任三司使一职,至于这三司使副使一职,臣举荐南衙杨浩。”
“哗……”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杨浩什么出身来历,甫及弱冠之年,又非科举出身,这一个野路子的官儿,赵相公竟然举荐他做大宋的副财神,这……是不是太荒唐了?
赵光义听了也忍不住失笑,方才官家的反应他也看在眼里,他没想到官家对杨浩敏感的身份仍是这般戒备,自己举荐他入禁军做官,实在是冒失了,心中正后悔呢,赵普就来解围了,赵光义瞟了赵普一眼,头一回瞧这面目可憎的家伙有点顺眼了。
赵光义未经深思熟虑,便举荐杨浩入禁军,也是心情过于迫切的缘故,他以皇弟之尊,苦心经营开封十年,整个开封已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无一处没有他的耳目,就连禁宫之内也不例外。
唯独禁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的这支最强大的军队,却如一座城中之城,他始终无法涉足一步。权力,是一种瘾,当它不知不觉渗入他的骨髓当中,他才知道权力是一种比女人、比财富更令人飘飘欲仙的东西。
他掌握了权力的同时,权力也掌握了他,官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要保住权力、就只有不断地扩大权力,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赵匡胤闻言果然踌躇难决,赵光义已经从容起来,便悄悄向自己的人使了个眼色,当即便有人出班以杨浩年轻识浅,资历不足为由进行反驳,赵匡胤从善如流,马上微笑道:“开封断粮之事,朕至今仍有余悸啊,杨浩虽是干练之才,毕竟年纪尚轻,不够老成持重,骤然秉此大权,恐怕不太妥当。”
“是。”赵普捧笏退下,睨了面露微笑的赵光义一眼,心道:“老夫以进为退而已,你道老夫下了一首昏棋么?真是一个蠢材。”
赵匡胤转向杨浩,微笑道:“杨卿,你这次为朝廷立下大功,朕是一定要赏的,朕想知道,你愿意到什么衙门做事啊?”
杨浩立即欣然出班,高声答道:“陛下,微臣愿到鸿胪寺做官,尚请陛下恩准。”
赵光义正在高兴,一听这话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鸿胪寺?他去鸿胪寺那种无所事事的地方去干吗?这是哪个王八羔子给他出的主意!
“咳咳咳咳……”文官班中忽然有个官员呛了气儿,连声咳嗽不止,憋得面红耳赤,正是那个鸿胪寺丞焦海涛,他没想到自己随口开个玩笑,杨浩这个大棒槌竟然当了针(真),等他知道鸿胪寺只是个表面风光,毫无实权的衙门,还不恨死了自己?这仇结的,真他娘的冤枉。
赵匡胤也呆住了,虽说他对杨浩仍有忌惮,可是……可是他在南衙,至少也是个有实权的官儿,如今立下这么大的功夫,把他调去鸿胪寺那种清水衙门,就算是他自己要求的,自己要是答应了,那也有点太不厚道了,如此对待有功之臣,文武百官会怎么看?
一见赵匡胤坐在那儿发怔,内侍都知张德钧忙凑上去,对他悄悄耳语了一番。在朝房里侍候的小黄门,都是他辖下的人,每日有什么见闻,都要禀知于他的,如果大臣们有要紧的事,他就会提前告诉官家一声,让官家有所准备。这件趣闻他听小黄门说过了,当时只是哈哈一笑,觉得杨浩实是一个妙人儿,倒未把这个笑话说给官家知道,如今见官家一脸困惑,这才把缘由说与他听。
赵匡胤这才明白杨浩是受人捉弄,竟以为鸿胪寺是个炙手可热的衙门,去鸿胪寺做官是一等一的优差,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他咳嗽一声,善意提醒道:“杨卿,鸿胪寺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迎送之事,多承外事,当怒时却要你笑,直言时却要你曲,平素事情又不甚多,杨卿精明干练,才能出众,若去鸿胪寺为官,不免委屈了你,不如……”
“臣不觉得委屈,既然官家问起,臣不敢欺君,自是知无不言,臣愿意到鸿胪寺受个差遣,为陛下竭诚效力、为我大宋竭诚效力。”
“呃……”赵大叔捻着胡须,有些无奈地看着杨浩,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对不起这个老实人了。
杨浩又是一揖,朗声道:“请陛下恩准。”
“赵普……”
赵匡胤转向赵普,赵普出班应道:“臣在。”
赵匡胤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拟旨,封杨浩为鸿胪寺少卿,加爵……开国男。”
赵普是正二品,赵光义是从三品,杨浩这个鸿胪少卿是从五品,说起来官儿不算小了,升迁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可是去鸿胪寺做个外交大使……在那个朝代,外交大使实在算不得什么优差,多少官员宁可做个有实权的小官,也不乐意选择这种品秩虽高、却没什么实权的衙门,杨浩功劳不是不小,而是太大,让他屈就鸿胪寺,赵大也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又封了个男爵给他,让他多拿一份俸禄做为补偿。
一旁张德钧赶紧小声提醒道:“官家,现如今鸿胪寺卿、少卿、丞、主簿四官都是齐备的,没有空衔啊。”
“那就再增设一个少卿。”
宋初官制尚未稳定,加官裁官都是皇帝一句话儿的事,赵匡胤道:“鸿胪寺设左右卿使,杨浩任左卿使,原来的少卿任右卿使,这不就行了?”
唐宋尚左,左卿官职还在右卿之上,张德钧赶紧记下,一会儿好说与赵普知道。
赵匡胤一锤定音,杨浩就成了大宋外交部的二把手了,外交对象基本上就是契丹、南唐、南汉、北汉、吴越。
契丹基本上带兵来的时候比外事交涉的时候多,南唐和吴越基本上暗中交通中枢大臣比官方往来的多,南汉马上就不需要外交了,至于北汉……宋国也像契丹一样,带兵去的时候多,跟他们讲废话磨牙根的时候少。
所以……杨浩现在基本上就是灶王爷的待遇,平时贴墙上熏得跟小鬼儿似的也没人想得起来他,等到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那一天,他就突然变成一家之主了。问题是,灶王爷有腊月二十三,他呢?
此刻,吴越的秘使刚刚渡过长江,带了十坛子“海产”,可人家的行贿对象是宰相赵普;唐国正在准备国书、挑选美人和珠宝,可人家的进献对象是赵匡胤;也别说,很少遣使来朝的契丹此刻派了一位气势汹汹的信使,携带着御前女官罗冬儿措辞强硬的一封外交国书正风尘仆仆奔汴梁而来,开国男爵杨左使若是有闲功夫,倒能和她打打嘴仗……
PS:月票、推荐票,诸位多多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