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以北府兵起家,随后以北伐中原的途中迫使晋室禅让,这段史实却是和当前的形势极其相似,所以朱慈烯的脸色一下子难看了起来,好半天之后才喃喃道:“北伐中原驱逐鞑虏乃是国家民族大事,卿等的意思可是让我等父子因一己之私而阻止嘛?”
朱慈烯的话听起来义正严词,但下一句就立刻暴露了他真实的想法:“况且夏王已经准备万全,即便父皇北上了,又能将之奈何,还不如留在福京得过且过,且尽余欢罢了。”
“殿下此言差矣,”屈大均见到朱慈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顿时大急。“夏王自行出兵乃是权臣的私欲,若是陛下返回应天后再授其北伐大命,却能显示正统何在。如此一来,夏王当顾忌天下人心,断不敢立刻行谋逆之事。”
“北上、授命就真的能稍遏夏王的野心吗?”朱慈烯有些不敢相信。“怕是未必吧。”
陈恭尹也进前劝说道:“殿下,事已至此,总归要放手一搏的。”
朱慈烯还在犹豫,此时内侍过来通报,宁王朱耷和弋阳王朱道明前来谒见。
“宁王?”朱慈烯眉头一凝,武定帝朱由格的警告还犹在耳边,因此他不敢过多的跟一众朱氏宗亲往来,更不要说从一开始就对郑藩表现出极大不满和警惕的朱耷兄弟了。“就说孤身子不适,请两位王爷回去吧。”
“万万不可。”屈大均急切的阻止道。“太子殿下,如今唯有宁王在湖广的旧部还有力量抗衡夏王,而且宁王府和弋阳王府还各有百名精壮的亲信护卫,这些护卫与夏王素无瓜葛,是最忠心不过的,在关键的时候也是一大可用的力量……”
两百名精壮护卫放在数万、数十万大军中自然毫不起眼的存在,但在宫廷中行雷霆一击,却也是可以扭转乾坤的关键武力,因此当听到屈大均特意提及这些护卫并非夏王的人的时候,朱慈烯的眼皮就一阵的狂跳。
所以考虑再三之后,朱慈烯改变了原来的主意:“且请宁王和弋阳王进来叙话。”
“臣有一个好消息禀报太子殿下。”两位宗王被引入了偏殿,在作势跪拜为朱慈烯阻止之后,由朱道明做翻译,朱耷开始比起了手势。“广威副将军、湖广都指挥使同知、湖广副总兵刘宁安日前光复汉阳府城。”汉阳与武昌隔江相望,本来就是刺在刘宁安心头的一根毒刺,如今能拔除了,对接下来进一步北伐亦或是保守的扼守江汉来说都是有着绝大的好处。“臣以为刘副总兵有此大功或可以晋封伯爵。”
由于朱耷是初代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因此从辈份上来说是朱慈烯曾祖父一辈的人物,不过朱慈烯毕竟是皇嗣,所以也不好用民间的辈份来表示尊敬,故而朱慈烯只是平淡的点头附和道:“宁王所言甚是,不可让前方将士寒了心,这样吧,孤向父皇禀报一下,由兵部上道奏章着吏部和内阁议一下。”
虽说如今把持福京上下要害部门的都是郑藩门下走狗,但是鉴于郑克臧对朱氏尚且怀柔,所以由朱慈烯出面打招呼,想来暂时还不接到翻脸命令的郑藩众人应该会给几分面子的:“除了此事之外,宁王还有何事?”
“夏王北伐在即,臣请皇上和太子殿下早日北上主持大计。”
朱慈烯脸色古怪的看向朱耷,他没有想到一向表现得与郑藩不合的朱耷也会建议自己北上,于是若有所思的探问道:“不知道宁王此言何意?”
朱耷看了看四周侍立的内监,朱慈烯会意的屏退众人,只见朱道明从怀中掏出笔墨纸砚,从置在墙角的冰块上化了点水,然后研磨起来,随即朱耷取笔蘸墨在纸上急书:“镇军副将军、新丰伯、湖南副总兵王新化日前向应天请舟船入云梦不果,甚为恼怒,应天为安抚其曾云,待大军北伐之后,悉调长江舰队至洞庭效命,这便是机会。”
朱慈烯从朱耷手中接过笔,在纸上写到:“什么机会?”
“大军北伐,应天本就空虚,待长江水师西去后江上也无遏止的兵船,刘部自可顺江而下,一举接防南京,如此大事可定……”
朱慈烯倒吸了一口冷气,随即心头狂跳的他用墨汁将整张纸涂抹得乌七八糟的,但即便这样他还不放心,伸手准备撕碎了纸张。见此,朱耷便作势阻止,随后取出火镰来把这张曾经记有重大机密的废纸化成了灰烬。
在殿内疾走两步稳了稳心神的他再一次举起笔在一张新的纸上写道:“此计甚妙,然其一,刘部可不可信;其二,刘部东下会不会为人所阻,毕竟一旦东行势必不能掩人耳目,一旦事泄,应天调集海舟入江则大事去矣;其三,即便刘部顺利抵达南京,如何进城;其四,应天守军一旦察觉事情有变,尽入皇城怎么办?”
“臣用身家性命保证刘部可信。”朱耷一一作答道。“其二,清虏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夏王北伐必然以狮虎之力而搏兔,如此南直隶和江西沿江必然少有防军,即便为人发现,夏王也无兵可调,只要抢在夏王大军回师之前进入南京,凭坚城死守,夏王断无办法,更何况北虏未必会眼睁睁的看着郑家小儿安然回转。”
朱耷写到这,朱慈烯的眼睛已经闪闪发亮了,就见朱耷继续写道:“臣与弋阳王府上有二百精壮,各家王府现在多多少少有几十名护卫,加起来总有超过五百之数,虽然控制南京全城是不够的,但趁着城中兵力空虚,夺下一门却并非不能。至于防备守城兵丁直闯宫室嘛,一来可以着内侍宦官封闭宫门,二来,发动之日,可请皇上和太子换装离开宫中,如此郑藩想挟持人质也未必能成……”
朱慈烯这次情绪稳定得多了,他不慌不忙的取过朱耷手中的火石将纸张再次点燃,看着升腾起的袅袅青烟,他忽然向朱耷跪了下来:“挽救大明江山,侄孙就仰仗宁王了。”
朱耷和朱道明连忙也跟着跪了下来,双方顿时形成了互拜的局面,同时朱道明替朱耷回应道:“太子殿下不必如此,清除权奸廓清朝堂,乃是臣等朱氏子孙该做的……”
送走了朱耷兄弟,朱慈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轻快,他的表情自然落到了从偏殿回来的屈大均几人的眼中,为此提议接见朱耷的屈大均有些不明所以问道:“殿下,宁王可是送来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短短一会,就让殿下一扫愁容。”
朱慈烯张口欲将刚才的对话和盘托出,但他也知道君不密失国的道理,于是遮掩道:“宁王是为湖广副总兵刘宁安请功来的,当然,刘宁安是宁王的人,自然也就是我朱明皇家的忠臣,想来施恩与他,对擎制夏王总有些好处的。”
屈大均是被糊弄过去了,但黄百谷却深深的看了朱慈烯一眼,躬身进言道:“殿下,当年弘光帝之所以失国,归根结底还是江北四镇自相残杀让清虏有了可乘之机,如今夏王北伐形势大好,殿下切切不可自误啊。”
黄百谷的话让朱慈烯很是不悦,但黄百谷毕竟是明室忠臣还有一个声名赫赫的伯父是士林的象征,因此他还不好明着斥责,不得已,他只得敷衍道:“黄卿怎么会这么想,孤岂是那些只知道党同伐异的东林士子。”
朱慈烯的话严格说起来应该有些指桑骂槐了,要知道黄百谷的祖父黄遵素就是东林党人,其伯父黄宗羲也是东林余脉的复社党人,就连其父黄宗炎也同样收缴于东林巨魁刘宗周,严格算起来也是东林一党的。
“农师兄,你怕是杞人忧天了。”看到黄百谷涨红的脸,陈恭尹急忙开解道。“殿下肩负重整大明江山的天命,又如何能做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说到这,陈恭尹又向朱慈烯一躬。“也请殿下明白黄大人的肝胆忠心。”
朱慈烯身边也就这么几个铁杆,他当然不愿意再少了几个,于是故作大肚的摆摆手:“是孤比喻不当,黄卿不必挂怀才是。”
“臣,”黄百谷低下头,捏紧拳头。“臣愧不敢当……”
第313章 惊变
自鸣钟连敲了九下之后,养心殿西暖阁内小佛堂的门终于打开了,手持念珠的康熙一脸平静的走了出来。几名侍候的宦官立刻奉上净盆手巾,康熙略一擦拭便坐到了窗边炕上,先饮了一碗奶子,然后在炕几上的奏章中抽出一本认认真真的阅读了起来。
不过从求神拜佛的过程中获得的宁静并没有维持多少时间,当看到河南巡抚奏报省内多有饥民聚众落草之后,刚刚还一脸神圣的康熙杀气腾腾的在奏折上批示道“河南连接京畿、湖广并安徽,地势甚为紧要,断不容有失”、“海逆僭称前明,致使人心变乱,各地匪乱丛生,适时当用重典匡正”等血淋淋的字眼。
“万岁爷,”看到康熙把这本奏折批完了,伸手接过奏章并让小苏拉仅直送往内阁的统领太监李德全轻声的报告道。“海拉逊海大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海拉逊从康熙五年开始就出任了总管内务府大臣,算得上康熙最贴心的臣子之一,听得他要觐见,康熙当然明白是什么事情,于是便点头同意了。
“奴才海拉逊叩见万岁爷。”虽然是心腹信臣,但须发已经苍白的海拉逊进门后还是恭恭敬敬的给康熙大礼叩拜,当然这也是康熙最满意的地方,否则也不会让其在内务府这个油水十足的地方呆上那么久了。
“你心急火燎的等在外面,可是南面有什么消息了?”
康熙这话问的没头没脑的,但海拉逊却听得明白,只见他躬身道:“多罗靖定贝勒从江北大营派人快马送来警讯,福京那面的前明余逆已经诏告天下将迁都江宁,另外伪帝还诏令伪夏王郑克臧即可组织北伐以驱逐本朝光复中原。”
所谓多罗靖定贝勒指的是另一位总管内务府大臣、宗室出身的飞扬武,其在内务府中主管都虞司和武备院,这两个单位中,武备院是掌握御造兵器的制作和储备,而都虞司名义上是掌内务府所属武职官的铨选、任用及围猎、捕鱼之事,但暗地里也负责对百官的监视(有人说,康熙一朝不是没有特务政治吗?可惜事实是不容掩盖的,清代真正撤销特务政治实则是从日后乾隆年间才开始的,此时满人统治已经稳固,皇权已经彻底凌驾与一切,不担心再有人谋逆的清廷才真正撤销了特务机构,而在宫廷斗争极其剧烈的雍正朝、在汉人尚且有反抗精神的康熙朝、顺治朝其实都有各种名目的特务组织)。不过如今内忧不如外患,所以飞扬武的业务重心也相应发生了转移。
“如此说来,海逆北犯已经铁板钉钉喽?”康熙停笔想了想,随后却不动声色的说道。“朕信得过马齐,想来有江北和安庆两大营,海逆也没有那么容易打到黄河边上。”
康熙和海拉逊口中的江北大营是指大本营设在扬州的江防清军,其防线东抵通州,西至江浦、六合,共计拥有苏北、鲁南、豫东、冀南等地调来的清军七万余人;而以安徽首府安庆为大本营的长江下游西段江防清军同样也有不下五万之众,再加上康熙早就调度好的来自豫南等地二线增援力量,其实康熙并不十分担心郑军的兵锋。
然而现在清军是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北面的消息相对更牵动康熙的注意力,因此他特意问道:“马思喀可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吗?”
出身富察氏的马思喀是两江总督马齐的长兄,如今正以领侍卫内大臣兼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身份在安北大将军费扬古的身边听命,当然听命是假,监军是真,为此,根据康熙的要求,北征大军一日三奏报中他的奏折是必不可少的。
可康熙问得随口,但海拉逊却是一愣:“万岁爷,马大人的折子并不递往内务府。”
康熙放下手中的朱笔随即以掌加额:“是朕忙糊涂了,这事该问银台,好了,你且下去,南面有什么事,记得无论多晚都要来报与朕知。”
海拉逊应了一声却没有跪安,这使得康熙有些疑惑的看了他一眼,只见海拉逊咬了咬牙:“奴才还有要事禀报,请皇上屏退左右。”
康熙看了看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的内侍们,首领太监李德全当即知趣的倒退了出去,不一会暖阁里就只剩下海拉逊和康熙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