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望舒这次说得很细,一直从先秦讲到了汉唐,说的都是中国的各种领土扩张手段。
突然间,有个女生忍不住举手,质疑道:“华夏民族既然那么有侵略性,为什么宋朝偏安,被一个小小西夏就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季望舒笑道:“这个是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造成的,因为目睹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害处,宋朝矫枉过正、自毁长城,当然打不过。”
那女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漏洞,立即反驳道:“既然重文抑武,就至少说明宋代的中国不具备侵略性啊,这根你的观点刚好相反。”
季望舒笑道:“我们今天讲的民族性,而不是宋朝一代的国策。事实上,宋朝并非看上去那么软弱,北宋灭亡前还在西北开边,拓土千里。若非皇帝昏庸、军政败坏,北宋是不会那么轻易覆灭的。只要再坚持个二三十年,北宋很有可能灭掉西夏。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它掺杂着各种偶然性。既然提到宋代,那我们就来说说中国文化。我们今天讲的,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侵略性,还有他的包容性。不管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史书中的部落和民族,早就已经被华夏民族同化。甚至是一直压着两宋打的辽金,也被宋的文化迅速同化着。元朝统治着同化不彻底,所以不足百年就被赶出中原大地,而满清同化彻底,所以享国数百年。你看看现在的满族,还有几个会说满语、写满文的?文化的包容性,说穿了也是文化的侵略性……”
讲完战争,季望舒开始谈文化,从西周一直说到秦汉,把华夏文化形成与演化,讲得通俗易懂而又深刻彻底。再和西欧诛国、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北非的阿拉伯帝国等等国家民族做纵向、横向比较,用来形象的阐述华夏文化的侵略与包容性。
不断有学生提出质疑,都被季望舒反驳得哑口无言。
本来原定的讲座只有两个半小时,结果说到中午还没完结。学生们似乎已经被他说服了,到了饭点也没人离开,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季望舒讲下去。
一直到下午一点钟,陈慕瑜终于急了,不断地在台下无声地催促:“老大,时间来不及了,飞机就快起飞啦!”
季望舒赶紧迅速收尾:“好了,这是个大课题,今天只能讲些浅显的东西,希望以后还能和大家继续交流。”
“啪啪啪!”
大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兴振起身说道:“季先生讲得太好了!”
“哪里哪里。”季望舒谦虚道。
陈兴振说:“食堂那边准备了简餐,季先生一定饿了,我们先去用餐吧。
“我还要赶飞机,时间来不及了。两位再见!”季望舒说完就往外走。
陈兴振连忙叫人追上,给了季望舒一个信封,那里面是这次讲座的酬劳。
还有一些学生围上来,想要请教季望舒的学术问题,都被他歉意地推掉,飞快地坐车往机场赶。
第二天上午,三民书局那边的人,就把季望舒的讲座视频拿去书展的《汉朝那些事儿》专柜播放,换下了之前的《魏晋漫谈》。
这个讲座视频,比《魏晋漫谈》更加通俗易懂,很快就吸引了一大堆路人围观。
有个从大陆过来参观书展的游客,掏出手机将这段视频录下来,发微博道:“艾伦这次厉害了,他在清华大学的讲座视频,引来无数台湾人围观!”
由于扯到季望舒,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顿时引起了热议。
“擦,博主标题党,我还以为季望舒真的在清华开讲座呢,原来是台湾那个破学校。”
“淡竹清华也很你牛逼的。”
“讲的什么玩意儿,纯粹哗众取宠。”
“我觉得很有道理。”
“必须强烈申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热爱和平的民族,从来没有什么侵略性可言。季望舒用正常的战争行为,借题发挥、歪曲事实,这是在丑化中国,丑化华夏民族,大家坚决抵制!”
“……”
真的是吵起来了,有人支持,也有无数人反对。
季望舒这次像是捅了马蜂窝,被人在网上骂得狗血淋头,就连一些历史学家,都公开批评季望舒歪曲历史。
事实上,华夏民族的侵略性早有人提出,但一直不被主流学界所认可,而且也不像季望舒说得这么细,说得这么清楚。
这种历史观点,是不可能被政府支持的。
包括英国、美国等任何国家在内,都不会承认自己具有侵略性。美国佬的祖先,弄死了上千万美洲原住民,这才占有了北美广袤的土地。他们说起这段历史来,也都是各种装饰和美誉,就算有反思的声音,也无法形成主流。
日本到现在都不承认侵略中国呢,他们说自己是进入中国,把中国从列强手中解救出来,是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虽然官方报纸没有点名批评季望舒,但学者专家却一个个冒头,严厉斥责季望舒不负责任的学术观点。
当然也有个别帮他说话的学者,这些人并不支持他的历史观点,但认为季望舒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不应该提什么封杀抵制之类的。有异议,大家可以坐到一起讨论,而不是喊打喊杀。
舆论越闹越大,甚至有人说季望舒是美国派过来的文化间谍,连《蜘蛛侠》的投资商和发行方都惊动了,让季望舒赶快公开道歉,以免影响电影票房。
季望舒感到莫名其妙,他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已,怎么会搞成这样?
其实吧,这事虽然在网上闹的凶,现实当中并没有什么影响,大家该干嘛干嘛。
即便是在网络上,也有许多同情和支持季望舒的网友。
季望舒没有出来道歉,但也没再发表过火言论,推掉所有的商业活动,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工作,有点空闲时间就陪陪尔雅和伊伊。
网上什么都是一阵风,几天时间过去,这个话题就已经渐渐归于平静,被其他的热点新闻所代替。
反倒是台湾那边,《汉朝那些事儿》开始狂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