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二节

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二节长公主急召丞相蔡邕、太尉徐荣等朝中重臣和张燕、吕布、阎柔三位上卿到凤凰台议事。

大臣们一致认为,韩遂此时攻打关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中原大战洛阳和河北两败俱伤的机会,占据关中,继而和洛阳、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独霸西凉。

这种局面非常有利于西疆的稳定和发展,韩遂十几年来浴血奋战、殚精竭虑,盼望的就是这一天。

现在指望他拱手让出关中,根本不可能。朝廷下一步的攻击策略是收复洛阳,全取中原。

在兖州已经被攻占的情况下,近期内大军的攻击目标是关中、河内和豫州颖川,以实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团团包围洛阳的构想。

也就是说,要收复洛阳,关中必须拿下,而要打关中,河北的对手不仅仅是韩遂,还有袁绍。

当北疆大军杀进关中之时,袁绍和韩遂必定联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现在有攻击关中的可能吗?”长公主的目光从徐荣、张燕的脸上缓缓扫过,

“韩遂正在和袁绍厮杀,如果大军即刻杀进关中,时机应该比较合适,韩遂和袁绍未必来得及联手。”徐荣摇摇头,

“如果立即发动攻击,我们能动用的军队只有河东的四万多人,这个兵力严重不足,无法拿下关中。”

“根据杨凤大人的禀报,韩遂、马超此次联合羌人带了大约七万多人攻打关中,而袁谭、段煨有三万多人坚守在新丰一线,整个关中战场上有十万人马。”徐荣神情凝重地望了长公主和诸位大臣一眼,

“要想攻打关中,我们至少需要一倍以上的兵力,也就是二十万大军,但近期内我们不可能集结这么多兵力。明年也不行。攻打关中之事随着西凉军的突然杀进变得异常困难。”

“目前,中原战场上的大军需要时间休整补充,今明两年他们将要攻打河内和颖川,要固守兖、青两州,要防备叛军的反扑,因此无法抽调。返回边塞的铁骑也一样需要时间休整补充。再加上冬天马上就要来临,即使要征调,也要等到明年春天。大漠胡骑是否征调,要到明年才能具体定夺。因为我觉得年年征调胡骑,会让胡人感到大汉武力衰落,极有可能促使某些胡族部乘机叛乱,这对中兴大业非常不利。”

“兵力不足,只是困难之一,攻打关中最困难的事是朝廷财赋不足。中原大战至今,朝廷财赋已经告竭。除了河内战场,各战场都已停战,朝廷也在急待十月秋收后的赋税入库。现在回头想想,这几年河北如果不是实行了新田制和新赋税制,增加了赋税收入,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攻打中原。但中原大战一打,河北府库空竭,我们再想集结二十万大军攻打关中,朝廷就承担不起了。”长公主黛眉紧皱,一脸忧色。

蔡邕和诸位大臣们也是皱眉苦脸,一筹莫展。

“早在中原大战开始后,朝廷已经估计到韩遂可能要打关中,今天这种局面也在我们预料之中。只是因为历时七个月的中原大战耗尽了河北财赋,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韩遂杀进关中,无力阻止。”徐荣继续说道,

“但如果迟迟不打关中,韩遂势必会利用河北和洛阳无法对关中用兵的机会,迅速在关中站住脚。他一旦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关中就更难打了。”

“我和飞燕(张燕)、奉先(吕布)、子玉(阎柔)三人刚才也商量了一下,觉得攻打关中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明年六月。到了明年六月,朝廷就有两季的粮食入库,而边塞大漠上的牛羊也在初夏五月草场返青后开始长膘,这样大军的粮草至少可以保证我们打四个月的仗。另外,青、兖两州到了明年六月,也可以向朝廷上缴少量的赋税,中原各路大军的粮草也可以就近得到补充。这样他们可以发起对洛阳的攻击,有效牵制袁绍的兵力,配合我们攻打关中。”

“明年六月?”长公主望着丞相蔡邕和尚书令李玮,十分担忧地问道,

“到了明年六月,朝廷可以确保大军攻击关中吗?”蔡邕叹了一口气,

“如果老天保佑,到明年六月之前各地没有任何灾患,朝廷应该有能力发动对关中的攻击,但是……”长公主和徐荣等人同时紧张起来。

“攻打关中的兵力最多十万。”李玮接着蔡邕的话说道,

“朝廷的财赋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了二十万大军作战。”李玮看向徐荣、张燕、吕布和阎柔四人,郑重说道,

“四位将军大人,十万大军,难道就不能击败韩遂和袁绍?”四个人互相看看,点了点头。

徐荣用力一挥手,

“好,十万就十万,我亲自到关中统率大军。”确定了关中之战的攻击策略后,众人随即商讨在发动攻击之前的诸般对策。

因为最佳攻击时间是明年六月或者更迟一点,所以中书监荀攸建议在这之前,河北佯装财赋陷入危机,主动和各路叛军议和,以争取得到更长的恢复时间。

“韩遂需要时间全取关中,还要和袁绍打一阵子,他当然希望我们和他好好谈谈。”

“袁绍在中原大战后,实力损失较大,而曹操和刘备基本上已经败亡了。未来两三年内,叛军已经无力再次结盟联军展开声势浩大的反攻。虽然袁绍和刘表这些人因为各自的州郡都很富裕,这几年境内又很稳定,财赋较为充足,但奈何实力不够,只能自保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动并去议和,正中他们的下怀,而我们也许能从议和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荀攸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同。

利用议和的机会,河北可以迅速恢复实力,还能拉拢分裂各路叛军,非常有利于后期平定天下的大战。

长公主随即下旨,命令太尉徐荣稍加准备后,马上南下河东劝抚韩遂。

命令大将军李弘派人劝抚曹操、刘备、孙策、周瑜、刘表等人。这些人如果愿意议和,可以把在中原大战中俘虏的一些叛军将领比如曹仁、孙辅、鲁肃等人放回去,以示诚意。

假如他们愿意归顺朝廷,也算是大汉中兴的功臣。长公主又命令镇北将军阎柔即刻北上云中,一面安抚和威慑边塞胡族诸部,一面整训铁骑,准备明年春天率军进入关中作战。

关中之事议罢,丞相蔡邕、尚书令李玮和中书监荀攸又联名上奏。朝廷为了推广和实施

“计口授田”、

“土断”等新田制,曾屡次低价购买和赊借河北三州门阀富豪的土地。依照当初的约定,朝廷一旦收复了黄河以北的州郡,将拿出一部分土地低价出卖和偿还给这些门阀富豪。

中原大捷后,这些门阀富豪们迫不及待地要求朝廷兑现当初的承诺。

“青州、兖州两地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和灾祸,两州人口缩减得非常厉害。虽然曹操和田楷在两地都实施了屯田之策,但由于人口数量有限,再加上大战不断,迫使他们在两州横征暴敛,屡屡强征士卒,导致两地的人口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日渐稀少,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李玮禀奏道,

“兖州现在的状况很适合朝廷推广新田制,而青州在我们的努力下,已经基本完成了新田制的实施。为了让两州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让朝廷尽快得到两州的赋税,我们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大量回迁人口,二是让河北门阀富豪迅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土地,并让他们在土地上投入大量钱财,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粮食和钱财。”

“去年我们向青州回迁了一百多万人口,估计现在青州的人口大约有两百多万,距离青州人口最多时候的三百六十多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朝廷打算在秋收秋种结束后,再向青州回迁五十万人口。”

“兖州的人口现在最多只有一百多万,而兖州人口最多的时候曾有四百多万人。所以朝廷打算从并州、幽州和冀州三地回迁两百万人。”

“兖、青两州过去都是本朝赋税大州,如果有足够的人口,有河北三州门阀富豪和商贾大户投入的大量钱财物资,有朝廷的新田制和新赋税制做保障,这两州有望在两三年内恢复到过去的赋税水平。”

“河北三州的人口危机,尤其是冀州的人口膨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百姓的土地就多了,而百姓上缴的赋税也就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百姓的日子更加好过了,边塞也就更加稳固了,这非常有助于河北三州和北疆边郡的稳定。”

“兖州和青州两地即使从河北回迁了大量人口,但人口依旧没有达到过去的数量,再加上两地的门阀富豪大多逃亡和被杀,无主土地数不胜数,足够朝廷赏赐给有功将士和兑现当初对河北三州门阀富豪们的承诺。”李玮滔滔不绝说了很长时间,蔡邕、刘和、荀攸、大司农钟繇在一旁不停的对其中的细节做详细的解释。

当初朝廷为了实施缩减开支,特意给各地官吏和府衙分配了

“职分田”和

“公廨田”。(公廨田的收入用于府衙公务开支。职分田的收入用于支付各级官吏的俸禄。

)当时朝廷财赋短缺,没有钱财购买土地,于是由长公主亲自出面,向河北三州的门阀富豪们赊借。

后来朝廷实施兵户制,需要土地,于是朝廷又向这些门阀富豪们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很多士地,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朝廷有土地了,当然要兑现诺言。一来可以增加天子和朝廷威仪,二来可以稳定民心,三来可以借助出卖土地的机会从中大赚一笔,解决朝廷迁移人口所需要的钱财,四来这些门阀富豪和商贾们都很有钱,而青、兖两州的恢复又需要钱,双方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

“这会不会和朝廷的新田制产生冲突?”长公主担心地问道,

“门阀富豪们的土地多了,钱财多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购买更多的土地,这对新田制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你们可有妥善的控制办法?如果没有,就不要为了眼前这点小利出卖大量土地,从而为社稷动荡埋下巨大隐患。”

“朝廷当然有控制办法。”李玮十分自信地说道,

“随着新田制推广和实施的州郡越来越多,它也会越来越完善。而这些人要想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不要和新政作对,否则他们不但无福享受富贵,更要丢掉脑袋。”长公主见朝中重臣一致认同这个奏议,随即下旨诏令执行。

“南迁人口的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长公主又问道,

“会不会影响关中大战?”

“十月秋收秋种结束后,南迁人口一事即可开始。但这次牵扯州郡多,南迁人口更是达到了两百五十万,所以前前后后大约需要半年。”蔡邕说道,

“朝廷力争在四月春耕前结束这次南迁,不会影响到关中大战。”

“这么庞大的一次迁移,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亲自到兖州主持大局。”长公主说道,

“本来大将军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大将军身体不好,需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休养。”她看看在座大臣,笑着问道,

“诸位大人看看,派谁去最合适?”众臣愣然。此次迁移的重点是土地分配。

而立功将士和兵户的土地分配更是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成败,所以主持此事的理所当然应该是大将军。

就算大将军身体不好,但最起码要让他挂个名,由他亲自过问立功将士和兵户的土地分配问题,怎能把他完全撇开?

“殿下,此事除了大将军,其他大臣……”蔡邕看看左右的大臣们,苦笑道,

“谁去都不合适啊。”长公主脸上的笑容渐渐消散,眼里露出一丝恼怒,

“你们是不是想把大将军累死?他死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大汉就能中兴了?”大臣们吓了一跳,纷纷跪倒,一句话也不敢说。

长公主不愿意让大将军主持此事,显然不是因为大将军身体不好,而是想让大将军逐渐远离政务。

中原大捷后,中兴大业的基础已经奠定,而大将军也声望显赫、功勋彪炳,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大。

此次长公主亲自北上大漠征调胡骑南下,亲自赶到邯郸督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非常复杂。

而大将军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先是公开上奏反对恢复五等爵位制,接着又借口打洛阳,坚决不回晋阳接受隆重的庆贺大礼。

中原大捷,意义无比重大,大将军竟然不回朝报喜,晋阳竟然没有举行隆重的庆贺大礼,这极其不正常。

敏感的大臣们随即意识到长公主在有意弹压大将军的威望,而大将军也有意低调处理,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烦。

在天子和朝廷返回洛阳之前,晋阳看样子有一番风雨了。大臣们不说话,长公主只好点名询问了。

“刘大人,你认为哪位大臣到兖州主持此事最合适?”御史大夫刘和想都没想,张口就说道:“臣认为,赵岐赵老大人最合适。”长公主愣了一下,随即明白刘和这是在有意搪塞自己,不禁气得俊脸通红,狠狠瞪了他一眼,

“你什么意思?赵老大人九十一岁了,你……你竟然想得出来。”刘和头一低,不做声了。

“荀大人,你说说。”荀攸思索了一下,恭敬地说道:“这事关系重大,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赵岐老大人九十一岁了,当然不能去。崔烈老大人的病越来越重,如今已经糊涂了,也不行。丁宫老大人被风湿折磨的死去活来,也不行。袁滂老大人已经在榻上躺了半年都不能起来了,也不行。陈纪老大人……”荀攸脸色一黯,无奈地说道,

“他的病很重,最多能撑到今年冬天。杨彪老大人有腿疾,不能远行。淳于嘉老大人眼晴不行了。许劭、郭蕴、盖勋和王瀚四位老大人身体都不好,已经很长时间不上朝了。赵温、张喜、韩融几位老大人对新政一直有看法,他们和大将军也不熟悉,想来殿下也不会派他们去。”荀攸接着转头看看丞相蔡邕,那意思是好象除了丞相大人,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了。

“丞相大人日理万机,无法分身去兖州。”长公主望着荀攸说道,

“荀大人辛苦一趟,你去兖州吧。”荀攸头一晕,左右看看,都是一双双同情的眼睛。

他暗暗叹了一口气,躬身领命,

“殿下,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还需几位大臣相助。”

“你要哪几位大臣相助?”

“请田畴、谢明、唐放、陈好四位大人随我一同去兖州。”荀攸一口气说了四位大将军的老部下。

有这四个人同去兖州,荀攸做什么事都方便,不会和大将军发生任何冲突。

堂内众臣大为佩服荀攸的机智,这位仁兄当真有办法,一转眼就把这么棘手的事情搞定了。

长公主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跳至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z51766.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