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 不忘本心
第七百八十六章 不忘本心
用过了午膳之后,苏幼仪带着元治他们在园中闲走。
积雪未化,天气还有些寒冷,好在没有继续下雪。
众人都裹着厚厚的狐裘披风,苏幼仪一行走,一行同元治他们说道:“……这里原是给小六和小七他们遛马的地方,后来天气冷了,他们也不遛马了,你猜他们做什么用去?”
元治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指的是一片小树林子。
看地上被积雪覆盖着,却有一些地方泛着不明的黑色痕迹,看起来像被炭火烧焦了。
元治一时有些不敢相信,“难道是……烤肉?”
苏幼仪噗嗤一笑笑起来,“果然是你们兄弟连心,这样都能猜对。没错,就是烤肉。”
元治不禁羡慕,“还是在园子里好,没有宫里那么多规矩。要是想在宫里烤肉吃,少不得要被许多人劝阻。”
宫里现在没了太后和太妃们,原是没人管元治了。
可越是这样,前朝那些老臣越担心元治年轻放纵,还有宫里那些老宫人,个个都敢来劝谏元治。
元治年轻,抹不开脸皮,只好不做这些太过放肆的事。
苏幼仪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你还年轻,这些是难免的。等你年纪长一些,朝中大臣都知道你成熟稳妥了,便没有这么多事了。这都是要时间积淀的,当年你父皇也是如此。”
元治有记忆开始,先帝已经二十多岁了。
但当时依然有人时时在先帝耳边念叨,说他太过年轻,不得不需要老臣约束,所以才有了李阁老那般专权。
元治如今不担心这个。
那些有可能发展成李阁老态势的权臣,早就被苏幼仪清理干净了。
比起先帝的艰辛,他现在不过是被人念叨几句,算不得什么。
眼看要走到小六和小七他们的书屋,如今天冷学堂那边已经不上课了,小六和小七也只在自己院子里读书。
可元治瞧着书屋那边还有动静,不禁问道:“那边还有人吗?”
苏幼仪看了一眼,“是季先生住在那边。这几日雪大难行,他要来教导小六和小七的功课,时常不便往返,偶尔便住在学堂里头。”
“原来是这样。”
元治若有所思。
他人在深宫,对于御园的事却不是一点都不知情,小六、小七他们从来不隐瞒几位兄长,而小四、小五时常往返御园,也会带回一些消息来。
元治有些犹豫,这话他不知要如何开口。
反倒是苏幼仪见他这副样子,便明白他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吧,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小心?”
元治听罢,不再犹豫,“那位教导小六和小七的季先生,是不是……”
“是他。”
苏幼仪毫无犹豫地承认了。
一个并非朝中大学士的人,却能给小六和小七做先生,这事瞒得住外头的人,却绝瞒不住元治。
何况季玉深此人,在元治的童年和少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到当年为了季玉深的生死,苏幼仪不惜和先帝反目,及至先帝驾崩了,两人的感情似乎一直都没有恢复从前。
元治不禁叹了一口气。
苏幼仪和季玉深,两人这段阴差阳错的缘分,纠葛得太久了……
“那母后如今有什么打算?”
苏幼仪收回目光,随手指了指一旁的水榭,示意元治进去坐下说话。
两人在水榭坐定,望着结冰的湖面,一派萧索。
苏幼仪这才缓缓道:“没有什么打算,只想着日子就这么顺其自然地过下去便好。我这一生委实不算自在,年少时人小力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惨死。到后来入了宫中,更是受限于宫城不得自由。”
“如今我好歹有了些许自由,不愿意去想太多,只想余生痛痛快快,随心随性。”
她看向元治,莞尔一笑,“你会支持我吗?”
“我……我自然!”
元治立刻表明了态度,“如今天下太平,朝中和顺,母后想要如何,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必定全力支持。”
苏幼仪道:“冒天下之大不韪倒不必,我也不愿给你如此压力。我想过了,便是有一日季玉深的身份瞒不住了,那也没什么。他的事先帝原本就做了处置,并没有判刑,只是夺去首辅的位置贬为庶人而已。”
“当初他的死,没有人知道是先帝所为。”
元治惊讶地张了张口,未曾想到当初季玉深的死,果然是先帝所为。
怪不得。
怪不得那件事之后,他瞧着苏幼仪和先帝之间相处的气氛,再不复从前的温情融融了……
元治听见自己的声音,有些干涸,“那,即便他的身份曝光,不过是假死而已。这件事不扯上先帝,旁人不过当个奇闻罢了。”
“就是这样。”
苏幼仪也很庆幸,庆幸至少当年先帝没有明面上判处季玉深一个死罪,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派人暗中刺杀季玉深。
若非如此,现在倒要费一番工夫为季玉深遮掩身份。
元治忍不住叹了口气,“母后和季先生……想当年我还不知道你们之间的纠葛时,便觉得季先生很好。”
苏幼仪愣了愣,想起元治小的时候,确实喜欢和季玉深一起玩。
只不过并没有多长时间,就被先帝的要求限制住了。
苏幼仪道:“你那时还小,哪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不,我知道。”
元治笃定地望着她,“难道母后不这么觉得么?若是母后不这么觉得,如今便不会默许他留在身边了。”
苏幼仪笑着看向元治,不禁会心一笑。
元治如今果然是大了,自己也有了成算。
她轻声道:“将来如何尚未可知,无论如何,我只想对得起自己的本心。你也是如此,无论将来朝中或是这天下会发生什么,你都要不忘本心,方得始终。”
元治起先还懵懂,忽然他一下子明白了。
苏幼仪的本心,便是季玉深。
原来十多年过去了,在她心里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岭南乡间一起读书的温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