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滋润的李令月气色顿时好了不少,每日白天在朝堂上麻利地处理着各种公事,晚上回到府中安心地等候李悠的到来,当然李悠家中还有周南和郑妍儿,并不能每天就过来陪她,但是三五日一会已经足以让她满足了。
李令月的变化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就连周南见到她之后也好奇地打问她最近究竟是得了什么养生的秘方,效果如此神奇,看起来竟然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一般,对此李令月只能调转话题回避过去。
而李悠这边也是格外得意,处理起北伐的各种准备事宜来愈加干净利落,短短一个多月的功夫就已经完善了所有的细节,可以拿到朝堂上走流程了。
今日早朝,目前在嘉州的所有实权官员统统到齐,就连一向少在朝堂上露面的福王也来到宝座上正襟危坐略带忐忑地看着朝堂上的群臣,纵然再不关心外间的事情,他也知道等拿下京城之后自己恐怕就再也不能坐在这张宝座上了,尽管李悠和李令月已经多次对他说过会保住他的性命和逍遥,但他还是有些担忧。
可再担心又能怎么样呢?福王自嘲的笑笑,如今朝堂上都是李悠的人手,军队更是被他一手掌握,就连守卫宫中的御前侍卫也都听从李悠的号令,就算是他要对自己下手又有什么办法应对?与其担心这些徒惹烦恼,还是安安心心地在后宫尽情享受吧,既然没有办法干脆懒得去想,福王将这些抛到一边,眼睛里看着在下首讲述北伐计划的李悠,心思却又飘到了宫中那些妩媚动人的后妃身上,寻思着一会儿下朝之后该去谁那里过夜呢?
“......此次枢密院决定出兵十万北上,加上此前驻守都畿道防御袁章的三万大军,在京畿道抵挡北虏的秦士信麾下亦有三万大军,如此相加足有十六万大军北上。”李悠报出的数字引起了众人的一片惊呼,虽然李圭当年御驾亲征之时率领过三十万兵马,可只要略微懂些军事的都知道,那三十万大军根本没办法和李悠的大军所比,且不说昔日禁军之中吃空饷的情况实在严重,这三十万人实际上能不能超过二十万都不好说,就算他们全员满编,在战斗力上也远远不及李悠的嘉州军。
这也是嘉州这些年来太平安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司农卿和工坊为百姓提供了诸多良种和先进的农具,让嘉州治下诸道的粮食产量一升再升,还有清理田亩、杜绝隐田可以让朝廷收上来更多的粮税,如此才能够供应这十多万大军食用所需。
大军在诸道之中打击盗贼,维持地方平安,商旅也因此活跃起来,再加上收复江南东道打通了海外贸易的道路,无数大魏寻常的丝绸瓷器通过一艘艘的商船运往海外各国,为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赋税,这些将士们的饷银也因此得到了保障。
还有顾将子所领导的工部,不断在各地开矿建立炼铁厂,使用全新的方法以更便宜的成本冶炼出质量更好的钢铁,工坊学堂中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工匠再用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将这些原料打造成将士们手中的刀枪弓弩、铠甲兜鍪,以及大炮、火铳,全副武装起来的嘉州军在这片大陆上已经是最为奢侈的军队了。
嘉州军可不仅仅是粮饷充足、装备精良,一批批卓有天分的军官不断进入武学培训,由李悠、司马错、罗世绩、秦士信、许光等经验丰富、熟通兵法的资深军官向他们传授从行军、探查、后勤、参谋到临战指挥各个方面的知识,为嘉州军打造出了完善的军官体系,有了这些人,嘉州军的战斗力将出现翻倍的增长,远不是那些依靠天分打仗的北虏可以应对的。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嘉州早已不是昔日大魏那般重文轻武了,百姓们见到身着军装出行的士兵也不会像此前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而是会竖起大拇指叫一声好!因为通过李悠刻意的舆论引导和这些士兵经常帮助修行大型工程、救灾救民,嘉州的百姓都知道这是一支保护他们平安的军队,感激他们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害怕呢?
待遇上给得充足,在军中亦有相对宽阔的上升渠道,出去受人敬仰,就算战死或者受伤朝廷也会妥善的安置、厚加抚恤,这些将士又凭什么不会竭力死战呢?先前枢密院稍微放出点即将北伐的风声,诸军之中就踊跃请命,纷纷要求参与到北伐之中,士气大为可用。
反观北虏那边,许时雍在京城不得人心久已,那里的百姓无不日夜盼望嘉州军能够北上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不断有百姓南逃进入都畿道,不断有百姓不甘受辱举起义旗反抗许时雍和北虏的压榨,他们的力量在不断削弱。
而龙城的阿鲁布虽然依旧心怀吞并天下的野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部落贵人们却很快沦陷在中原的繁华当中,已经没有多少人肯重新骑上骏马挥舞弯刀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了。
河南道的袁章虽然竭尽心力维持着当地的局面,可是他和阿鲁布之间已经不复当初那般毫无保留的信任了,阿鲁布担心他领兵在外生出异心,袁章也深深的苦恼阿鲁布再也听不进去自己的劝谏了,眼看着大元飞速堕落下去他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此消彼长之下,大军还没有开始起行,李悠心中起码就有八成胜算,“这十六万大军分作两路,一路由都畿道攻入河南道,务必全歼袁章大军,收复河南道,另一路从京畿道北上,直入京城。”
“......此外水师钱将军那里也会和严振泉一起率领船队北上,从河南道和河东道的交界处登陆,截断袁章和龙城之间的联系,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李悠自信满满地在地图上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方案,“如此三路兵马齐发,北虏定然无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