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玉停留了一下,这便朝二房屋里喊了一声,“河儿今个儿在家里割牛草,没事时在家看书,别想跑城里去,敢踏出家门就别想再回来。”
苏明玉声音极大,语气严厉,二房屋里好半晌秦河应了一声,尖着耳朵听牛车的声音离开了秦家院,秦河才松了口气,好在不用跟着去东山书院做生意。
秦家院的牛车出门了,隔壁几位邻居都纷纷起来张望,村里人都知道了,秦婆子带着大儿子和小女儿在东山书院外做生意,就是不知道做的什么生意?
好奇归好奇,倒也没有人追去看。
牛车就这样轻轻松松的到了东山书院地界,看到干净崭新的小木屋棚子,苏明玉的心情还算不错。
卸下三扇木门,做成敞开的门面,苏明玉就叫儿子把炭火烧旺了,她开始做卤料。
爆香的葱姜蒜里倒了开水,接着丢下配制好的卤料包,水开下骨头肉,盖上锅盖,陶釜开始炖了起来。
这边大铁锅里煮鸡蛋,鸡蛋熟了剥壳待用。
苏明玉忙完这些,就在一旁坐着歇会儿,看着儿女摆好的桌子和板凳,心头盘算着这一次前前后后的花销,买铁锅和笔墨就把赚的四两银子花了出去。
搭木屋棚子、买桌子板凳、鸡蛋和肉以及调料等,算下来先前存着的二十五两银子,花的只剩下二十二两银子了,这银子再也不能拿出来用了。
不仅二儿子读书花钱,大儿媳妇也快要生了,处处都得用上钱。
一家几口就靠着这个摊位能赚点儿的钱,希望她这一次做的卤味有人喜欢吃,卤的肉有些耗成本,但煮出来的油水再卤豆干和鸡蛋,味道就更好些,所以这成本不能省。
不过有了这间小木屋,生意要是好了,她还可以做些煎饺卖,也都是顺手的事。
天亮时,陶釜里的鸡蛋和豆干都已经浸泡入味,旁边的铁板锅也烧热了,苏明玉就势煎了一锅豆腐出来,还将昨晚准备好的煎饼摊在铁板上,等会儿人来了就可以直接弄来吃了。
官道上来了不少马车,放假回来的读书郎远远地就看到了木屋棚子,立即有人议论纷纷,瞧着卖豆腐的东家在这三日里也没有闲着,这生意又开张了。
来的人都愿意下马车坐八仙桌前吃东西,即使他们在来时的路上已经吃过了早点,还是忍不住上前来吃一口豆腐。
一碗豆腐八个大钱,前头叫的一片响亮,八仙桌前坐满了人。
大儿子秦山口拙不敢接话,小女儿娇姐儿却在这段时间练出了胆量,直接向读书郎推荐自家的卤味,还说不好吃不要钱,顺势就有几位读书郎说要一碗尝个味儿。
一碗杂卤卖价十个大钱,里头便有两个卤鸡蛋,还有不少豆干以及卤肉,一看就实诚,尝到味儿的读书郎转眼就喜欢上了。
这卤味在宁城根本没有人卖过,东山书院里独一家,味道还如此的好。
旁边苏明玉煎饼子,薄饼鼓了起来,她手脚麻利的在中间戳了一个孔,将鸡蛋液倒进去,那熟练的动作和这奇怪的吃食,让不少人停足驻目。
结果一个早上,带来的煎饼和做好的卤味全部卖完了,倒是五桶豆腐只卖完了一桶。
这新奇的吃食还是头一回吃上,看来是真的合味口了。
等着中午读书郎下课时,官道上有商队经过。
有人停下马车过来盘问,这香喷喷的都是些什么吃食。
苏明玉心思一动,等回去就叫大儿子写个大字招牌,直接写宁城特色美食铺立在官道边,这样就能招揽路边的行人。
卤味已经卖完了,苏明玉只得给对方做了几份铁板煎豆腐,见篮子里还有鸡蛋,于是将没用完的野葱切碎煎了个鸡蛋饼,撒让调料端上盘子。
三个鸡蛋能做好大一盘了,一盘就卖了十个大钱。
这些商队里的人也是有钱的主,给钱的时候随便抓了一把往篮子里一扔,只多不少。
客人吃完了,夸赞宁城的小吃很独特,来宁城这么多回了,头一回吃到,下次再来还会再吃,就问他们铺子会不会一直开在这儿。
苏明玉立即点头。
对方见状,走了两步又停下,见有大陶釜在,问里头煮些什么,苏明玉说是卤味,对方说三日后会离开宁城,到时候能不能要一锅卤味带在路上吃。
这倒好办,问了对方的具体时辰,苏明玉到时候多准备一锅卤味就是。
将客人送走,又迎来了书院里午时的一波读书郎过来吃煎豆腐,到了下午,五桶豆腐也卖完了。
收拾好摊位,把地上的脏物捡起带走,一家人守在篮子前准备点钱。
大儿子秦山看着已经用干了的水桶,想到今天洗碗都不太方便的样子,便说道:“娘,咱们还得寻口井挑水,远一些也没有关系,咱们家有牛车。”
苏明玉只顾着卖吃食了,没看到水桶已经用干了,于是整了整衣裳,她直接去了书院门口找门房,问这周围哪儿有井,的确这儿不太方便用水。
以前生意做的小,带来的一缸水是足够了的。
门房想到这一家人也是出了读书郎的,上回还收了人家一把跑腿钱,这就说道:“书院旁边倒有口闲置的井,就是门口往东走一里地的样子,以前书院的水在那儿搬运过来的。”
“但现在院里又开了两口井,那处山泉水井就没用了,你们家有牛车,倒可以去那边瞧瞧去。”
苏明玉心头一喜,告别了门房,带着大儿子走了一里地,寻到了那口闲置的水井,只见枯草丛生,走出来的小道也长满了杂草。
既然今个儿收摊的时间早,干脆撸起袖子,把井口收拾干净,井里也清理一遍,井水流一夜,明个儿也就干净了。
母子两人去忙活,留娇姐儿守铺子。
转眼天要黑了,两人才累得气喘喘的回来,寻了口井,以后不用自己带水过来,也是方便了许多呢。
到了铺门前,东山书院的读书朗散了学,大儿子和女儿准备着想回去了,苏明玉想到一事,见到读书郎里的熟客,就上前问了问,不知东山书院几时会有公开课或者学识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