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王烈出使洛阳

(正文)

原河内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是一个名人,公孙度多次想强行征辟他。但是李敏却看不惯公孙度的所作所为,并不想跟着公孙太守混,可是如果一口回绝,估计自己的小命儿就没了。左思右想之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便带着全家迁居到了一处海岛。

公孙太守得知此事之后,立刻就勃然大怒了。派人掘了李敏父亲的坟墓,打开了棺材,焚烧了尸骨,同时诛灭了李氏宗族。公孙太守一贯是如此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和袁本初、曹孟德等人相比,他唯一的长处便是有自知之明,只求割据一方,不想底定天下。

不久之后,公孙度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又渡海收取青州东莱郡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如此一来,公孙度的真面目便昭然若揭了,他已经以王者自居了。本朝的历史之上,除了董太师之外,敢这么做的只有公孙度一人。即便是董太师,也只敢自称太师,并没有称王,即便是割据益州的刘焉和割据荆州的刘表,也只是自称州牧,私下里大建宫苑而已。

大司马吕布派遣世子吕安远征辽东,平定公孙度,就是因为他是第一个称王的。

如今的公孙度,已经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了,可是,再大的官儿也有为难的时候儿。此时此刻,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度坐在自己富丽堂皇的官署中,手里握着一封书信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时不时地站起身来,在厚厚的地毯上踱着步子,就像一只困兽一般。

他的两个心腹柳毅、阳仪眼观鼻、鼻观心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声儿。他们的主公为什么如此彷徨无助,他们两人早已心知肚明了。这一封书信蕴含的信息量极大,究竟是福是祸,谁也看不明白,只能让主公一个人权衡利弊,做出决断了。

“你们说,龙骧将军徐荣给我的这一封书信,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他一个人的意见,还是大司马吕布的意见?”公孙度终于坐了下来,圆睁着双眼,向柳毅和阳仪望去。“这个??????最近一个月以来,侯爷接到的信件数不胜数,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规劝,一种是拉拢,不知徐将军的这一封书信是什么意思?”柳毅一边看着公孙度,一边小心说道。

“你们先看一看吧!”啪的一声儿,公孙度将那一封书信扔到了案几上。柳毅和阳仪连忙凑上前来,手捧书信,仔仔细细地看完,这才把那一封书信又放在了公孙度的案头儿。“侯爷,依我看来,徐荣的这一封信,只是规劝,并无拉拢之意。至于是不是大司马吕布的意思,这还真得不好说。”阳仪手捻须髯,微闭着双眼,似乎还在回忆书信中的内容。

“这么大的事儿,定然是有大司马吕布的影子在的。至少,书信寄出之前,大司马是知道其中的内容的。为人臣者,最怕的便是里通外国,何况徐荣只是一个降将呢?依我之见,书信里面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应对!”柳毅的态度很明确,并不像阳仪那般游移。

“然也!孤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该如何应对呢?”公孙度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派个人去一趟京师洛阳城吧,搞清楚洛阳朝廷和大司马的真实态度,顺便再到汝南郡平舆县天子那里遛上一圈儿,哪边儿有缝儿就靠哪边儿好了。”柳毅大声说道。

“也对,便如此吧!可是,派谁去好呢?”公孙度问道。“王长史!”柳毅和阳仪异口同声地说道。“王长史是陈寔的弟子!本朝的名士清流,大半出于陈寔的门下,即便偶有不是,也对他的德行万份敬佩。有个这个便利条件,事情就好办了!”“噫!孤竟然忘了王长史还是陈寔的弟子这一点!有这一层关系,事情的确是好办之极,孤这就去见王长史!”

((百度搜索:全/本/书/屋/看更多好看的免费全本小说和txt下载))

为什么柳毅、阳仪二人一提陈寔,公孙度立刻就同意了呢?还有,这个王长史究竟是谁?孤傲如公孙度,竟然愿意屈尊就教,自己去见他?这里面的确有些缘故在内。

世祖光武帝是儒生出身,他身边儿的重臣大多数都出身南阳郡,有儒生和豪强的双重身份。因此,光武帝立国之后,尊崇儒生,儒生的地位很高。后来诸帝也谨遵祖训,沿袭了这一政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士和儒生相结合的政治团体,这便是清流党人。后来因为大名士陈蕃和外戚大将军窦武联合,想一举诛除宦官,这才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

陈寔,便是大名士的代表,在本朝士人中威望极高。闻名天下的李膺李校尉,第一次党锢之祸的主角儿之一,就是他的弟子。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宰闻喜半岁;复再迁除太丘长,故后世称其为“陈太丘”。

陈寔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本朝的士人喜欢品评臧否人物,从“三君”和“颍川四长”的名号可以看出陈寔的地位,陈家与荀家一样,都是声名卓著的儒学世家,陈家有“三君”,荀家有“荀家八龙”,比起袁家的“四世三公”,儒学世家更为清贵,不着俗套。

陈寔的轶事很多,“梁上君子”这个成语的主角便是他。陈寔虽然是大儒,可是并不迂腐。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所以,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陈寔是真正把儒学读通了的人,在本朝的士大夫心中,陈寔是神一般的存在,是活着的圣人。

陈寔于四年前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葬于郎城。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蔡大家撰碑铭,大将军何进遣使致悼词,谥曰:“征士陈君文范先生,先生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晦殁号,不两宜乎。”陈寔,就是后世颍川陈氏的始祖。

王长史指的是王烈,王烈,字彦方,青州平原县人。是陈寔的弟子,与陈寔的两个儿子陈纪、陈湛关系极好。当时颍川的名士荀爽、贾彪、李膺、韩融都是陈寔的弟子,对王烈的性格的行为都非常佩服,于他结为好友。于是乎,王烈的声名便传遍天下了。

学成之后,王烈返回故乡平原郡,在那里兴办学校,教育人民,移风易俗。最终带动了风气,当地所有人都行善远恶,一些人即使原本有争端要找王烈评理,都会在半途或王烈家前和解并折返,为着不要令王烈知道他们有这些争端。当时连平原国国君亦到王烈那里筹划和咨询政令。不出所料,王烈被举为孝廉,三府同时辟命他都被王烈拒绝。

此时董卓作乱,王烈于是到辽东避难,在辽东耕种和钻研典籍,自得其乐,当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如同君主。当时因为国家纷乱,有识见的人不多,一些人结成朋党,互相攻击,而当时到辽东避乱的人,很多都被这些人出言诬害,而王烈在那里居住多年却没有问题。

公孙度得知王烈的大名,辟除他做了自己的长史,王烈整顿纪纲,严肃法制,使得辽东强者不敢欺负弱者,没有人恃众凌寡,商人亦没有抬高价格谋取暴利。王烈为人孝顺仁慈。学成后父亲逝世,王烈为他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饥荒,路上乡民快饿死,王烈竟然和他们分享粮食,救了他们的性命。

对于公孙度来说,王烈便是活着的陈寔,是一面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足以用来衬托他公孙度的仁慈和德行。听了柳毅和阳仪的建议,他便安步当车,走路去见王烈。“彦方兄,龙骧将军徐荣来了一封书信,我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彦方兄何以教我?”

公孙度从怀中摸出一封书信,顺感受恭恭敬敬地递给了王烈,在王烈面前,他是不敢称孤道寡的。王烈仔仔细细地把书信读完,闭目沉思了好半晌儿,这才徐徐开口了。“侯爷,此事事关重大,我亲自去一趟京师洛阳城吧,先把情况搞清楚再说吧。”

“如此,便劳烦彦方兄了!”公孙度大喜过望了,连忙拱手道谢。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z51766.cn All Rights Reserved